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龙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访问量:

龙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 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 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 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龙南市 加快次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示范区、 建设“党建强、产业旺、城乡美、百姓福”明珠市目标要求,科 学谋划、统筹兼顾,做好《龙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影响长远。

按照《龙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赣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相关部署,龙南市气 象局编制了本《规划》,《规划》提出了 “十四五”时期本市气 象事业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 等,对未来五年龙南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引领和指导意义。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推动并成立了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 挥机构,强化了机构成员内部联系沟通,建立健全了职责明确、 综合协调、快速反应、有效联动、紧密协同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 机制,根据需要适时开展了联合会商、联合预警、联合演练、联 合应对等工作,同时建立了涵盖市委市政府,涉农涉灾、交通电 力、民政等部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乡村两级气象灾害防 御分管领导及联络员,乡村两级气象信息员,农村合作社、种养 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等为对象 的预警信息接收库,基本建成市、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 体系,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有序开展。

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抗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中的 地位更加突显、作用更加重要、影响更加突出。在应对历次台风、 干旱、低温雨雪、特大暴雨、洪涝等重大气象灾害过程中,气象 服务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和 提前量稳步提高;以广播、电视、显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 微信、微博、气象信息员为传播渠道的预报预警信息传递机制进 一步优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建成及业务运行,实现 了预警信息全方位、多渠道、一键式精准发布,发布时效性大幅 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服务逐步向乡、村延伸,预报预警信 息覆盖“盲区”逐步减少,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不断贴近“最后一 公里”,社会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重点服务对象 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比例 和造成经济损失占 GDP的比例大幅降低。

三)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综合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建有1个自动土壤水分 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点达19个,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安装一个 站点,有效提高了对暴雨、台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灾 害性天气监测覆盖面;先后完成了辖区内14套区域自动气象站升 级改造任务,满足更高要求的气象观测能力需求,为龙南经济社 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依托 省、市、县(市区)三级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本地化预报水平不 断提高,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技术方法不断完善, 业务操作流程不断规范,与“十二五”末相比24小时晴雨预报准 确率提高了 3%、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了 7%、年季旱涝预测 准确率提高了 5%、冷暖气候预测准确率提高了 5.2%

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作业公告、操作规 范、弹药储运、空域申请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建设新一代全自动地面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系统1套,作业方式实现应急作业向常态化作业转变,作业需求 围绕森林防灭火、农业抗旱、节能减排、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 积极开展,作业人员均完成当地公安机构有关备案;全市首个石 峡山水库人影标准化作业基地建设计划列入2020“应急管理基 础年”活动项目统筹推进,标准化作业基地的建设将对进一步提


高本市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影响、促进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    气象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气象“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 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了行政执法 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完善 了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了日常防雷安 全监管和检查全覆盖,防雷安全监管内容纳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 管和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辖区内易燃易爆、火灾易发 等危险场所、旅游景区、学校等51家防雷监管重点单位录入“江 西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互联网上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监督, 检测机构信息、政策法规标准查询等;按照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 室《关于全面复制推广“一链办理”改革有关经验做法的通知》 要求,牵头梳理整合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报建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 编制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多方位、 立体式气象法治宣传,普法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五)    气象为农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龙南市作为赣州首个“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试点,气象 为农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期间共建成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7个、 安装乡村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42个、预警大喇叭66套,组建气象 信息员队伍105人,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 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宣 传计划、有精细化服务业务能力、有融入式发展机制”的“九有” 标准实现标准化乡镇创建全覆盖,有效健全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强化了全程化、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 体系建设,推动了气象为农服务资金投入,提升了 “三农”气象 服务效益,受到了社会公众一致认可与好评。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截止2020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9 人;有副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县级综合业务技术带头 人1人。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比率100%,本科以上学 历人员占职工总数比率提升至80%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展望“十四五”,龙南市气象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 遇大于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 形势、新要求,充分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机遇,谋划新思路, 迎接新挑战,扎实努力,实现龙南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气象事业发展指明方 向。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对气象工作 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 重大。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是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 遵循。

2.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随着我市经济 社会发展不断提速,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威胁性和敏感度越来越 高。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趋势更 加明显,对人民安康福祉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气象防灾减灾 和气象服务需求愈加旺盛,气象防灾减灾作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 的重要组成部分,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和公共气象 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3.    全面深化改革,气象发展面临新挑战。党和国家推进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 为全市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气象服务体制、气象保障体制等明确 了政策导向。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一方面 为推进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我 市进一步健全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创新气象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 新的挑战。

4.   气象保障重大战略实施作用更加重要。综合防灾减灾、 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建设革命老区 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龙南样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示范 区及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等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对气 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期盼,迫切需要发挥气象在促进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保障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 作用,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和气象强国的目标,组织关键核 心技术科技攻关,为龙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 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 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 批示精神,对照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 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 活向往的新需求不相适应。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气象服务水 平有待提升,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乡村 振兴、重点经济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二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亟需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 准性和及时性不能满足无缝隙、智能化的新要求,辖区无交通、 旅游、生态等专业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应用水平、 气象装备保障现代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的 需求。

三是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支撑能力不够。现有的生态气象观测 网络十分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气象观测体系,不能


满足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评估方面的需要,难以有效保障全市 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完善气候变化、气候可行性论 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品质认证、人工影响天气保障体系。

四是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 堡示范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仍存在差距,满足当前及未来 一定时期内气象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台站基础设施、装备、 技术、气象文化等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长期稳定”的“一流台站”重 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

第二章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 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根 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 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和 上级主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政治业务深度融合,软硬实 力同步提升”的工作思路,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 紧紧围绕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 念,以推动气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 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 的,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持续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 率、更高水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加快建 设赣深高铁沿线“党建强、产业旺、城乡美、百姓福”的明珠市 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气象 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健全政治建设 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机制,促进党 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动发展、互促共进。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 向,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三)    坚持生态优先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气象服务,为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 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提供优 质气象保障。

四)    坚持全面规划

着眼于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和长期性,遵循气象事业发展 规律,既全面规划“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又要突出 重点解决当前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坚持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发展,引领龙南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25年,建成适应龙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需要的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业务体系,气象 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明显提升,台站面貌、队伍素质、精神文化 等迈上新台阶,形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 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更高质量的气象现代化。龙南市气象事业整体 实力及气象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等在赣 州排名靠前。

主要发展目标: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

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      主要气象装备业务可用性达98. 5%以上。

4.      主要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达98%以上。

5.      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0分钟以上。

6.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2%以上。

7.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83%以上,中级以上职 称资格人员比例达到75%以上。

第三章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     增强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各类人才参与气象科技创 新,加强创新项目的管理,改进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 好创新氛围。

、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作为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 的重要标准,加快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 务效益的有效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高科技 支撑能力。

、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气象远程培训学习点建设,利用好远程教育平台,加强 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气象业务人员技能水平,提升科技人 才整体素质;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双百”人才推荐 评选,加强优秀后备干部的培养,营造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 环境。

第四章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职能。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


建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机制,进 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范围、认定流程、气象灾害防 御责任等内容,推进气象灾害重点单位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科 学规范的气象灾害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出台应对极端天气的停课 停工停业制度和实施细则。

、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水库增蓄、森林防(灭)火、改善生态 环境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保障粮食 生产、生态湿地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流域水库增蓄水等服 务能力,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态化、全覆盖。实施空中云水 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标准化地面作业点、人影弹药储存场所、地 面碘化银发生器。升级和购置一批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人影作业装 备及弹药储存运输专用设备。

、     提升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 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构建面向 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与生态文明试验区相 适应的气象保障业务服务体系和业务布局。围绕森林、湿地、农 田和城市生态安全,建立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生态功能与价 值评估、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 气象景观和物候景观预报、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生态型人 工影响天气作业等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高生态文明试验区 建设气象服务能力。

、     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实施农村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全覆盖、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全覆盖,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促进 气象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地区资源开发有机融合,发展适应质 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 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旅游资源 富集区气象服务。

、     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一)    发展旅游气象服务

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排查,强化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 警,推动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和预报预警 信息传播设施,开发旅游景区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灾害预警 信息面向旅游部门责任人全覆盖。

(二)强化交通气象服务能力

联合相关部门共建共享交通气象监测网络,推动建设交通气 象服务快速响应平台,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运营调度、行车安全 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三)提升个性化行业气象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龙南气象”微信公众号功能,发展“私人订制” 式的精准智能公众气象服务示范项目,实现天气预报的精细化、 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和传播。

六、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提升雷电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 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基本业务。加强防雷公共安全监督,强化防雷 减灾社会管理,切实维护防雷公共安全。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 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着力提升民众防雷减灾意识,逐步推进 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建房防雷设施建设,夯 实农村防雷基础,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完善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加大突发事件预警 信息发布软件系统应用。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各涉灾部门的 对接应用,建立全灾种、多渠道、广覆盖的预警信息汇集与发布 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行 流程。汇集各部门的各类预警信息和基本数据信息,建立预警信 息发布辅助决策平台,发挥预警信息在决策部署的支撑作用。加 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部门合 作,构建广泛覆盖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 色通道”。

、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推进“中国天然氧吧”、“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创建。 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 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 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调研。加快农产品气 候品质评价标准推广应用,推进“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

、加强气象科普工作

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气象科学方法,培养专 兼职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推进具有时代特征、客家文化、气象风 采的气象科普场所建设,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 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提 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水平,提升社会整体防 灾减灾合力,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

第五章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 断提高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气象要素预报预测的客观化、定量化 水平。完善中短期预报业务,提高中短期确定预报和概率预报准 确率与精细化水平,0-10天气象要素时间分辨率1-3小时、空 间分辨率1公里,建立逐3小时乡镇气象要素订正;完善短临网 格预报预警业务,建立0-12小时时间分辨率逐10分钟、空间分 辨率为1公里的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建立智能网格短临预报与预 警信号协同订正业务,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 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


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主的业务技术流程。

二、构建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平台的应用,完善 龙南市智能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形成集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 预警、灾害天气追踪、各类业务服务产品智能制作及快速分发服 务于一体的集约化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提升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 和准确率。

第六章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弥补雷达探测盲区,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 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立常态化设备更新机制;完善生态系 统气象观测站网,优化人工影响天气观测系统;加强部门合作,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升级综合气象观测装 备技术,改进业务规程,提升气象观测装备技术水平;持续优化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进体系信息化建设。面向智慧气 象的发展目标,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着力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 新型气象观测业务运行模式,实现观测智能化,精准监控、精确 维修、规范计量、智慧仓储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支撑保障水平。

、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

提升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升级气象通信能力,优化 升级气象信息网络带宽,增强气象信息收集、汇交、传输和共享 支撑能力。融入龙南市政府数字化改革建设,充分利用电子政务 云资源,拓展气象与其他行业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支撑面向互 联网用户、外部用户的应用服务。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云端” 业务服务新模式,紧密结合龙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 强气象大数据与社会经济、相关行业、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信息 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强化气象业务服务特色“端”的精准预报 和精细服务能力。建立气象全业务综合监控系统,构建“全业务、 全流程、全要素”的一体化气象综合业务运行监控体系,保障业 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建设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网络 安全等级保护,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安全事件协 同处置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高数据资产保护能力。

三、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围绕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需求,建设完善 城市、森林、湿地、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拓 展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象业务观测能力,增加观测种类和观测要 素,丰富生态气象观测产品。

第七章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 提升生态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评估和预警业务能力。加强 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生态气象 数据共享。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建成核心业务 确定、功能布局合理、技术支撑有力、服务按需供给的常态化生 态气候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发展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服务, 完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测等业务,开展森林病虫害气象条 件预报,开展雾、霾和高温热浪等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 估。

、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聚焦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着力补充空中云水资源监测 短板,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五段式”(作业计划、条件预报、监 测预警、指挥实施、效果评估)实时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条件识 别和效果评估能力,建设具有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 定量评估等功能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 天气作业,升级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推进火箭、碘化银发 生器等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切实提升人 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库蓄水、河湖补水、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保障能力。增强人工 影响天气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弹药购买、存 储、运输和空域协调等专项工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分析调研,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 利避害,进一步加强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 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 等方面的作用,减缓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推 进“气候好产品”认证。推进创建“中国天然氧吧” “国家气象 公园” “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气候标志。

第八章提升气象高效治理能力

、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优化调整气象业务服务布局,推动以气象防灾减灾为重点的 业务服务向以趋利避害并举的业务服务新格局转型。构建气象研 究型业务以科技引领发展研究型业务,推动构建精密监测、精 准预报、精细服务业务发展新形态。优化调整气象业务服务管理 相关职能,构建和完善综合业务考核评价体系。

、 加强社会管理

一) 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提升气象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健全市场治理规则,构建 竞争有序的现代气象市场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 梳理规范气象政务和事务工作,深入推进“互联网气象政务服 务”。不断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 升部门服务气象防灾减灾一线企业单位的能力和覆盖率,增强气 象部门公信力,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气象法治宣传教育, 营造有利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

二)    强化法规标准执行

充分发挥气象法规、标准在业务服务、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推动气象法规、标准体系宣传贯彻,强化实施应用和监督检查。 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构建气象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强化气 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 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 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气 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与应急管理、生态 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合作,进 一步扩大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 优化台站发展环境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强化管理”要求, 进一步完善气象台站附属用房建设,着力改善水、电、路、围墙、 护坡、大门等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 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适应全面实 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 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 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落实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 影响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 保护。

、 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要求, 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 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和气象业务服务深度融合, 强化党员干部依法履职和制度执行意识,不断压紧压实管党治党 政治责任。加强党建教育、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建设,牢牢把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助力龙南气象 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九章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围绕龙南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防 灾减灾救灾、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着眼气象现代化事业发展重 大任务,积极推进重大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共凝练四大工程,十 三个建设项目,具体建设工程项目为:

一、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一)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建设

初步建成空地一体的生态修复人影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标 准化炮点、弹药储存运输和空域申请保障机制,建设1个人影标 准化作业点、2个以上地面碘化银发生器,推进地面作业装备升 级改造,建设1个标准化人影弹药储存场所,完善弹药储运安全 体系,切实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水平,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防 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 南武当、关西围、虔心小镇等4A级旅游景区气象服务

系统建设

开展南武当、关西围屋、虔心小镇等4A级旅游景区气象服务, 通过在景区人口密集地建设电子显示屏,建立景区应急责任人动 态库等方式发布4A级旅游景区预警信息;科学布设紫外线强度、 负离子浓度、多要素自动站等监测设备,增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 监测能力。在景区布设多要素自动观测站1套、负氧离子观测设 备1套、能见度仪1套;推动至少一个4A级旅游景区申报“江 西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

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 的需求,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脆弱区及 其它重点区域布局应用气象观测站(生态、大气成分),夯实辖 区范围典型的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提高生态 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为提升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依据。

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一)地面观测系统建设

在气象观测盲区和薄弱区,以及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高影响地 区、灾害敏感的生产、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偏远区,补充 建设4要素及以上便捷型自动气象站2套,增强天气气候监测能 力。

二)雷达系统建设

针对“三南”地处赣州边缘地带存在雷达探测盲区问题,完 成一部X波段双偏振雷达系统项目建设。有效弥补雷达监测空隙, 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水平,准确把握增雨、防雹时机,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山洪地质灾害暴雨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和致灾强降水网 格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系 统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建设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 并实现气象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

四)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建立低洼地、城市交通主 干道、交叉口、人流密集街区、乡镇(村)等暴雨、渍涝与市民 出行影响预报服务指标体系;建立格点预报和乡镇及其他服务地 点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对辖区17个乡镇(林场、管 委会)气象预警信息接受终端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实现预报 预警信息发布县(市)、乡、村三级全覆盖。

五)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在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能见度(雾)、强降雨、结冰等监 测系统,形成满足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的交通气象观测网。以交通 气象监测网为基础,依托气象部门的业务系统,拓展交通气象监 测预报预警服务,推进气象部门与交通、公安等部门间信息共享, 建立针对交通高影响天气的基于位置、协同互动、实时互动、实 时更新的交通气象保障体系。


六)气象科普能力资源建设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为目标,持续发挥 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气象科普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逐步配齐适用于本地实际的气象科普宣传资源库,将 建设气象科普园区融入台站建设一体推进,打造集“观摩、互动、 体验”多功能的地方特色科普场所。

七)赣州气象装备保障分中心建设

建立赣州气象装备保障分中心,负责赣州南部片区国家站及 国家地面站现场核查和校准等工作,建设1个智能化管理气象装 备储备库,配备1整套全要素新型自动气象站、一套核查设备, 实现气象台站观测场内的国家站同型号自动站双备份。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一)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网,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 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布 局,因地施策,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分别建设1套柑橘 自动气象观测站、稻田生态自动监测站;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的“互联网”服务,推进“江西微农”手机服务平台、“农 业天气通”服务系统本地化应用。

(二)大棚蔬菜农业气象试验与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在设施农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棚内棚外配备 1套自动农田小气候观测网、1套作物长势与农田生态环境自动 化监测网(实景观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农业气象 灾害影响评估等功能。

四、台站配套基础建设工程

推进完成台站配套基础建设项目,对占地45亩国家级基本 台站新站址进行改善,重点完成台站水、电、路、围墙、护坡、 大门、园林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市政化、道路规 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园区科普化;进一步推进廉政 文化、气象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化”建设,实现台站软、硬件建 设基本达到“一流台站”水平,台站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全面推进 气象现代化需求。

第十章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 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坚 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落实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 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施气象规 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气象文 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气象精神,推动政治与业务双融合、 双促进,为“十四五”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和精神动力。

、加大气象事业投入保障力度

围绕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下 发《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 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国家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 落实业务发展经费。制定出台气象部门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将 公共气象服务有关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充分发挥重点工 程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编制“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相关项目隶属关系,确定项目资金需求, 落实资金来源。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规划实施 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形成工作合力。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 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本规划与《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赣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龙南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以及相关行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互动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 措施和动态评估评价机制,科学制定年度推进计划,适时开展规 划修订、调整工作,有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 务的完成。



相关文章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