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城市社区2025年工作计划
一、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城市社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以“123456”工作思路,纵深推进各项工作。
“1”是一个主题:探索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龙南篇章黄道生模式。
“2”是两个愿景:城区变景区、老区融湾区。通过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争取把老城区打造成为4A级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革命老区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3”是三项制度:交办督办、述职评议、绩效应用。通过交办督办定岗定责定人定任务并抓落实,通过述职评议让领导干部的工作有阶段性的推进和小结并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通过绩效应用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4”是四大目标:党建强、干部能、社区稳、百姓福。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建工作有特色;干部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稳步推进平安龙南建设,社区基层治理平稳安定;居民人居环境得到整治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5”是五个重点:创建名城、招商引资、党建工作、
平安稳定、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6”是六件实事:6个社区每个社区至少为群众办好一件实事。
(一)坚定不移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按照“规划为先、硬件为骨、业态为肉、文化为魂、活动为体、管理为本”的工作原则,纵深推进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力争2026年实现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
1.推动尽快编制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创建范围内的其他项目规划,达到统筹推进、整体协调的工作效果。
2.修复、重建主要历史遗存。形成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载体。
(1)重建部分历史遗存。一是古城墙及城门(楼)。古城墙在重建的解放桥至下西门1360米基础上,下西门城楼往西沿桃江河畔延建至老市委党校共约2400米,解放桥往南沿渥江河畔延建至龙翔大桥共约1255米,建成后总约5015米;同时在上述沿线的8座桥头重建8座城门(楼):上南门(窑头桥)、上西门(人民大桥)、北门(桃江桥又名石路桥)、下草行门(解放桥)、翰屏门(水东桥)、拱翠门(中山桥)、朝阳门(宏昌桥)、昭华门(渥江双桥);此举一是为了延长、完善老城区防洪设施,保护老城区汛期安全,是一项民众期盼的民生实事;二是延长古城墙、增加古城门(楼)景观,促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是部分主要历史人文遗存。包括镇龙台(北城上,台创于明成化年,顺治曰护龙台)、社稷坛(南门外,祭祀社稷神,农耕文化祭坛)、先农坛(杨坊,祭祀山川、神农场所);学宫(老县委与现二中范围,古代教育设施建筑群,包括文庙、观德亭、尊经阁、兴贤坊、育才坊、文成祠、乡贤祠、兴文祠、明伦堂等)、龙城书院(原龙南师范内,建于康熙年后改为龙门书院)、进士坊(县治前,万历年曾汝召一,康熙年陈余芳二)、集贤坊(在城东南);文昌阁(万历知县高期开文明门,建阁其上)、文汇阁(县北水口,康熙年建,为县治锁钥)、青云阁(城外西北)、望江楼(县治后城上)、白雀楼(水西,临桃水)、临江楼(也称东峙阁,东江桥对面);以上尽量在原址重建,原址没有条件重建的可以另行选址重建(建议统一规划到南湖街区西北片区集中重建,形成古建筑群)。
(2)修缮主要历史街巷及部分历史建筑。主要是五街九巷:解放街(黄道生骑楼老街)、德邻坊街、下西门街、上西门街、十字街;下草行巷、老城背巷、徐屋巷、赖屋巷、肖屋巷、塘背巷、社官下巷、司马第巷、谢屋巷;及部分历史建筑:太史第(下西门街徐氏官宦宅邸)、太史第(槐花树下徐氏官宦宅邸)、奉政第(官宦宅邸)、大刘屋(官宦宅邸)、赖屋祠堂(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柏盛堂(刘姓建,闽西风格门头,2023年修缮后现活化利用为客家漆艺馆)、蔡屋祠堂(徐铭均建)。
(3)保护利用好江景水景。主要是渥江(老城东城墙外)、桃江(老城北城墙外),对江景及两岸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复古化,复建古码头,组织古游船夜游活动,行至三江口可远眺阳明心谷。
(4)以上建成后可归纳为“龙南名城十景”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榕(保护):古榕树(原县政府内,树龄600余年);两江(利用):渥江、桃江;
三台(重建):镇龙台、社稷坛、先农坛;
四文(重建):学宫、龙城书院、进士坊、集贤坊;
五街(修缮):解放街(黄道生骑楼老街)、德邻坊街、下西门街、上西门街、十字街;
六阁(重建):文昌阁、文汇阁、青云阁、望江楼、白雀楼、临江楼;
七第(修缮):太史第、太史第、奉政第、大刘屋、赖屋祠堂(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柏盛堂、蔡屋祠堂;
八门(重建):上南门、上西门、北门、下草行门、翰屏门、拱翠门、朝阳门、昭华门;
九巷(修缮):下草行巷、老城背巷、徐屋巷、赖屋巷、肖屋巷、塘背巷、社官下巷、司马第巷、谢屋巷;
十里古城墙(重建):在去年基础上往两边延伸,总长约5000米即十里。
点是指保护、修缮或重建的一榕、三台、四文、六阁、七第、八门等29个点状历史遗存;
线是指两江、五街、九巷、十里古城墙等线状历史遗存或景观;
面是指将创建范围规划为下草行街区、下西门街区、下南门街区、八一九街区、南湖街区等五大街区,面积共约1.38平方公里,整个范围和2023年印发的《龙南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中所划范围相符,其中下草行街区和下西门街区约700亩为核心区。
(5)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一是配合住建、文旅、城管、水利等部门多渠道争取各种项目资金。分期分批修缮和重建,并坚持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最大可能使用旧料和传统工艺手段,逐步形成历史遗存丰富、古味足、点线面相结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鼓励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多方式参与重建历史人文遗存的办法和措施。比如开展“我为名城添砖瓦”活动、定向捐建历史文化古建、筹建姓氏祠堂配建历史文化古建、较大善行者载入县志等。
3.明确定位、差异发展,加大力度保存和引进各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定位的业态,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1)解放街(黄道生骑楼老街)打造成商业步行街和夜经济示范街,并延伸至下草行;
(2)下西门街打造成工合一条街;
(3)人民大桥至窑头桥沿河城墙内侧建设古韵一条街(依托重建的古建筑群);
(4)除解放街、下草行巷、下西门街以外的其他小街小巷打造成有烟火气的休闲小巷,营造江南小城慢生活的氛围和品牌;
(5)市场北路、龙桂路、红旗大道、人民大道、文化街、中山路、民主街、城北路、八一九街等主干道上的临街商铺,建议利用现有2-4米宽的人行道加建仿古砖柱及老瓦屋檐,既有遮阳防晒防雨的功能,又使整个老城区具有古味、风格协调统一。
4.着力挖掘、整理、展现龙南文化元素,包括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
5.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做旺人气、做活名城。
(二)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1.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青蓝行动”等载体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经济、新形势、新科技等,让招商干部在招商工作中不说外行话、能跟客商对上话;同时鼓励广大干部积极参与招商工作,在事上炼、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成长。
2.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一方面成立、强化招商突击队,实行专业招商,培养成熟悉行业产业知识和招商谈判技巧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其他干部包括社区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广泛宣传龙南优势,收集、上报投资信息。
3.招商与安商相结合。既要千方百计引进新项目,更要切实服务好老项目,安商工作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对客商说一万句可能不如已落户企业人员说的一句,所以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老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到竣工,全流程代办、一条龙服务,让客商安心生产、舒心生活。
(三)行稳致远抓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1.强化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一是提升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建设水平。将其打造成为在赣州市甚至江西省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教育基地;二是完善城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活动室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群众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使文明之风润物无声;三是文化社区高标准、高质量新建党群服务中心。
2.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青蓝行动”机制加强机关干部培训培养,把干部培养成提笔能写、开口能讲、上马能干的全能型人才,形成老中青结合、梯度型传帮带的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加强社区干部特别是社区党组织书记及后备人选的培养锻炼,扩大宣传面,从更大范围择优遴选想干、能干社区工作的人选,为2026年换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党建品牌建设。一是完善“党建领事、德法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五步法工作机制;二是“三项制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党建共建机制,特别是在职党员的作用,加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促进“遇四评理”机制取得实效。三是持续加强红色物业建设。在有物业、无
物业小区全覆盖成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协调抓好小区管理与建设,打造模范小区。
(四)多措并举抓牢平安稳定工作
1.抓基层。在抓好社区干部网格员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延伸触角,选好、用好、管好片长、段长、小组长、楼栋长等最基层工作者,建立基层神经末梢,布下“天罗地网”,提高基层反应灵敏度,做到平时知民情、必要时能第一反应。
2.抓平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安稳定工作重在抓平时、平时抓,要加强日常巡查排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苗头性问题,要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同时要加强基层治理与服务,对群众呼声及时响应,对群众需求及时解决,以服务换民心,以服务促治理,干群关系融洽、群众内心拥护,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做到长治久安。
3.抓品牌。品牌是抓手。要在2024年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唱响“遇四评理”品牌,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打造平安社区,促进社会稳定。
(五)双管齐下提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1.切实提高资产性收益。一是鼓励各社区科学研判、投资兴建形成有效资产,通过出租、合作取得收益;二是协调市自然资源、住建(住保)部门将已闲置的已收储土地、公房授权给社区负责管理、使用,协调有关部门利用有关资金
进行修缮,再进行出租、经营,取得收益。
2.切实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各社区利用合作社、没有合作社的注册设立经营公司,通过考察市场、瞄准商机,大胆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中共龙南市城市社区党工委 龙南市城市社区管委会
2024年11月25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