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乡镇信息公开目录>龙南镇政府>概况信息>市政府部门介绍

龙南镇红岩村村情概况

访问量:

龙南镇红岩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村情

(一)村情简况

红岩村坐落在龙南镇东北部,东与石人村相连,南、西与新杨村相接,北与井岗村、县水泥厂相邻。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区面积26.37平方公里,现总户数615户,人口2537人。村民小组9个,分别是新梅小组、红梅小组、周屋小组、中心小组、烟新小组、烟老小组、河角小组、月屋小组、盆山小组。主要产业有脐橙、林业、蔬菜,动物资源有麂子、白鹇、雉鸡、野斑鸠等,植物资源有松树、杉树、毛竹等。20218月,该村获评第三批省级红色名村。

(二)队伍建设

村干部:两委干部6人,其中女性2人,35周岁以下干部3人,平均年龄42岁,高中学历2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书记(兼村主任):周康军,13576749637;村委委员:唐学文(村委委员)13177765536、赖祥燕(组织委员兼妇联主席)15979791120。支委委员:廖云玲(纪检委员兼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15879759169;唐聪发(支委委员)15870727510;唐文(支委委员)15297855596

红岩村9个村小组组长:新梅小组唐修爱、红梅小组唐修汉、周屋小组周日新、中心小组刘福万、新烟小组凌志清、烟老小组唐荣红、河角小组唐家庆、月屋小组月光洪、盆山小组唐日星。

(三)基层党建

红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5人,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8人、女党员10人、老党员2人(党龄满50周年)、流动党员2人。党小组3个,党小组长分别为月生星、唐茂彩、唐聪发。

(四)低保户数

全村低保户1627人,其中城市低保23人,农村低保1424人。

二、历史人文

(一)村名由来

红岩村原为2个大队,即岩背大队和梅林大队,为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受启发于革命小说《红岩》,19692个大队合并时取名为红岩大队1998年第一部《村民组织法》颁布后,红岩大队更名为红岩村。

(二)姓氏结构

红岩村有唐、周、月、黄、刘等5个姓氏,其中有6个小组为唐姓,唐姓人口占全村50%以上。

县内月氏系蒙古月氏之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阔察儿(号沦海)为枢密副使,守信丰为万户侯,为月氏入赣南之始祖。沧海第四世月延登于明朝时从赣州迁居龙南,居今红岩村月屋,至今传21代。月华(1465-1533),杨坊月屋四世始祖,字本彩,号国庵,生于明朝成化元年,殁于嘉靖十二年,享年六十九岁。于明朝成化年间在杨坊岩背置田买地,开居创业,现已繁衍至二十三世。

县内唐氏祖籍北方,后辗转南迁。北宋时曾任广州枢密使的唐宗道秩满后择居龙南县新兴堡(今全南县南迳),其孙唐国忠为龙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南宋时唐国忠曾孙唐景辉从新兴堡迁徙到龙南县杨坊,为唐姓入龙南始祖。

(三)古迹遗址

烟园围,又叫红军围,建于梅坑溪水西侧的山坡及田垅中,由唐景辉后裔唐友永从本地河岸头迁此立居,始建围屋。自古以来,围屋四周因盛种晒烟,因此叫烟园围。围屋内外的环境非常宜人,东为松树园,南为濂江河,西为桃江河、北为黄金岭下,是靠大山、靠古驿道的地理位置,适合军队驻扎。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工农红军曾进驻围内十天,当地人也把烟园围称之为红军围

烟园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围屋内有一门三进厅一栋,分有上、中、下厅,房屋近200间。此围由二座屋场,即老屋子和新屋子组成。西南面有三层炮楼二座,北面有炮楼一座。围内房屋整齐,院落宽敞,阳光充足,鹅卵石铺就院落地面,石灰纸筋粉刷墙壁,均为二层楼房,似近代建筑。

193272日至10日,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在南雄水口战役获胜后,进入休整期。红四军第十一师从信丰崇仙经全南龙下等地向龙南进发。1932716日,红四军先遣部队在桃江锁口击溃国民党48局民团后攻占了龙南县城。718日,数百名红军战士进驻烟园围,并在围屋内驻扎了10天,期间,红军领导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群众务农,教群众识字、唱红军歌曲。该师第311连青工队在烟园围内外墙壁上用墨笔书写了《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红军行军歌》等标题。

月屋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围屋成回字形结构,长126米、宽为99米,曾居50余户,220余人。整座围屋均为月姓。《龙南县地名志》载此围始祖月延登从赣州迁此。围屋为干打垒式,石灰与鹅卵石浇浆的围墙、炮楼极为坚固。周围有两层楼房,有住房(地面)76间,两层共132间;围屋正门前,有池塘一方,东侧,有方形水井一口,皆有墙体卫护。正门的远处,山岗平阔,因正对围屋大门,被月屋人称为对门岗。这块地坪是月氏嗣孙用来跑马习武的场地,叫跑马场。围屋四角设有炮楼,围墙连接之处设有阁楼。从中间正门而进,就是月屋一族人的厅厦,为一门三进式,分上厅、中厅、下厅,上厅供桌前,有月阔察儿画像一张。近年来,月屋理事会自筹资金20多万元对厅厦进行了维修。

月氏家训:仰惟我祖,蒙古发祥。沧海思德,后嗣不忘。

建祠修坟,祭扫诚常。睦族睦邻,诚信友善。孝老爱幼,子孙榜样。兄弟团结,宽容业旺。夫智妻贤,贫富同扛。严教子女,励志惜春。有喜相贺,有难相帮。争颂宜诫,讼赢情断。农工在勤,商贸在信。士勤于读,门庭增光。仕者清廉,百姓敬仰。切莫骄横,德仁修养。行善乐施,积德满堂。戒赌禁嫖,毋为惰逛。遵纪守法,家族和畅。忠于家训,世代荣昌。

古驿道(蛇子嵊(shèng)岽(dōng)红岩村段),在龙南县城东北面,有一条连接龙南至信丰再联通赣州府治的古驿道。这条官道建于明代。进入龙南镇这段官道,从东坑黄竹山茶亭起,经七十二塅上坡到蛇子嵊岽下坡,到黄荆岭下出蕉头垇、梅坑过杨坊岗,再经弹子寨过下桥,直至接官亭,全长约20公里,宽1-1.2米,全部用鹅卵石铺成,其间有用麻条石砌成的单孔拱桥10座。过去赣州府的官员来龙南视察或传达官府政令等,就是经过这条官道过来的。这段路最艰险的地方就是七十二塅,约一里多长,因全程筑有七十二个石阶梯,故名七十二塅。现红岩村蕉头垇地母庙上面有一段约100米的古驿道仍保存完好。

地母庙,始建于2001年,坐落于红岩村新梅、红梅两小组北一公里处,占地约五亩。主庙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背靠焦头垇古树群,面朝马子岭水库,是离县城最近的天然氧吧、避暑胜地。走进地母庙,左右两边略显空旷,房屋结构简单,摆上几张八仙桌,长凳板后,香客便可在此就坐。大厅正中,横放着一个神龛,上面供着一尊女塑像,塑像颜色黑中带金,表情慈祥端庄,这就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母了。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地母的生日这天,附近的善男信女们都会赶来地母庙进行祭祀活动。

天伦庙,在地母庙的山背上,距地母庙四五百米,又一座小庙宇叫天伦庙。天伦与地母,两座庙上下遥相呼应。天伦庙建庙之前,此地原有一间风雨亭,供往来者避风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地人自发在风雨亭旁立起简易的庙宇,并定名天伦庙。随着时日俱增,天伦庙的庙宇建筑也逐渐增设,中栋上堂有一砖砌的神龛,中间摆放着一尊神,这就是玉皇大帝。长期以来一直招来四方香客。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天伦庙举行庙会的节日。这一天,周边村落的善男信女,多时四五百人,均会聚集在这里祭拜玉皇大帝。

神农庙,位于红岩村月屋围西侧。该庙先前叫长龙庙,又叫五谷庙。相传明朝时建立,月屋围建立后,就供奉起了长龙庙。长龙庙供奉的神仙自然是龙王爷。每到天旱之时,附近村民会带着牲畜到长龙庙前求雨,听闻十分灵验。解放初期,长龙庙倒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县人民银行在倒塌的长龙庙边上办农场,后搬走,留下两棵长得特别浓郁的肥皂树。周边村民念其地乃长龙庙旧址,遂在树下搭建一小神庵,香烛供奉。上世纪九十年代,附近村民集资,在肥皂树边重新建庙。庙正中供奉神农,左边是龙王爷,右边是雨师,由此称为神农庙。神农,即炎帝,是三皇之一,炎帝与黄帝为华夏始祖。因炎帝发现了五谷,又称其为五谷老爷。因此当地人又把神农庙称为五谷庙。神农庙的庙会,要求吃荤,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的神农庙庙会那一日,这里便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信众,都来祈祷万物丰足、健康平安。

   盆山高中,始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原为濂江公社的林场,后改建为盆山高中。原占地面积约10亩,当时有师生一百人左右。八十年代初,龙南县濂江中学(即现在的第三中学)建成后,盆山高中全体师生并入濂江中学。

(四)历史名人

月华,字本彩,号国庵,是南迁赣南始祖月阔察儿(沧海)第四代孙,先居赣州,后迁龙南求学创业,为月氏族在龙南的开基始祖。华公一生思想积极上进,崇尚中华传统文化,饱览先贤经典,特别尊崇王阳明心学。《赣州府志》记载华公少以经学著名,后从师王守仁(王阳明)为良知之学。归,日坐一室,超然默悟,学者崇之。华公通过不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造就了自己的贤达人生,成为明儒林郎。

王阳明奉明朝朝廷之命,率部平定三浰之乱,华公义无反顾,积极参加,其才能得到王阳明的赏识,成为王阳明幕府的得力幕僚。据月氏族谱记载会岑(cén)冈三峒之役,起幕府以华知兵,辟为军谘(同咨)祭酒指授方略,贼赖以平。由此可见,华公的平乱方略得到王阳明采纳,平乱取胜,华公功不可没。华公胞弟盈公也像兄长一样,投入王阳明麾下,在平乱中骁勇善战,领兵擒拿斩杀群枭,立下战功,表现凛凛有声。

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又将龙南安定内治的重任交给辞去军功还乡的华公,并委任他担任龙南县训道(相当于现在的教科体局局长)。《赣州府志》记载守仁平渊头,回军驻邑中,有义迁明伦堂,属华经理,华捐金助之。华公接受任务后,不辱使命,认真贯彻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心学思想。从办学校抓思想开化教育入手,让百姓明白事理,去除贼念,为此他自掏腰包,捐金百两,加速修复明伦堂;同时抓好王阳明制定的《南赣乡约》的贯彻落实,多措并举,为龙南平乱后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礼堂,全国劳动模范,已故。原岿美山钨矿工人,矿党委委员。解放初期出席了全国第一次群英会,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月明(已故):红梅小组人。在四川大凉山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级工作。解放初期,从事由彭德怀、聂荣臻两元帅领导的三线工作。

抗美援朝老兵:红梅小组唐茂久(健在)、红梅小组唐太阳(已故)、盆山小组唐良溪(已故)、月屋小组月明宣(已故)、周屋小组周南海(已故)、新梅小组唐良先(已故)、河角小组唐房清(已故)。

抗日英雄周房妹:周屋小组人。抗日战争时期,在花坪丘打石坑与新杨村村民唐良万两人共同用砖石、锄头杀死一名日本侵略者,成为了当时街头巷口传颂的一段佳话。

(五)杰出乡贤

红岩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乡贤,如新梅小组唐小升(县交通运输局主任科员)、新梅小组唐雯娟(关西镇司法所所长)、红梅小组唐东升(县委办副科级干部)、红梅小组唐文鹏(广东省惠州市鹏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红梅小组唐日胜(广东省东莞祥泰门业总经理)、红梅小组唐敏(经开区党政办组宣科科长)、月屋小组月自立(县税务局副局长)、月屋小组月德(格林庭院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为加拿大国籍)、周屋小组周树春(广东省广州市水务局处长)、周屋小组周智庆(深圳市行政大队副处级干部)、周屋小组周晓春(赣州市卫健委法监科一级主任科员)、周屋小组周新(南昌大学人事处处长)、周屋小组周新柱(县原招商局干部)、周屋小组周运俊(桃江乡原人大主席)、周屋小组周龙生(原国税局局长)、烟新小组唐彤(现在广东深圳保密机关上班,正处级)、中心小组黄明生(原县刑事庭庭长)等。

三、自然景观

红岩村为丘陵地貌,新梅、红梅小组境内有蕉头垇古树群,村内有龙南县县城附近最高的山脉金盆山。

金盆山在红岩村偏东方向,距县城30多里,海拔近千米,因山的腹部好像盆盂,故名金盆山。清光绪二年《龙南县志》记载金盆山,叠嶂层峦,周遭环绕。山腹坦如盆盂。山南有泉一泓迤东。一峰独出,顶矗石台,上有僧寮数椽。烟霏露结,虽盛暑有挟纩之思。游人恒酣俯视,云岚飘忽,恍若置身天上。金盆山是龙南佛教的圣山,山上的佛教寺庙,是龙南县最早的寺庙。佛教于唐朝时传入龙南,开山祖是金盆山寺庙的普明祖师,同期的还有朱普万、朱普富和尚。龙南建县始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所以有先有金盆山寺后有龙南县一说。普明祖师在此地修炼,后骑白马云游不知所终,人以为仙去。

四、风物特产

月屋豆瓣酱,鲜香咸辣,开胃生津。制作方法如下,先把黄豆和上一定比例的糯米,浸泡一夜,淘洗干净,滤水后放到饭甑(zèng)里用大火蒸熟蒸透。然后把从野地里摘取的黄荆枝叶洗净晾干,在大缸里做成一个窝,把蒸好的糯米和大豆倒进黄荆缸里,摊好,再用黄荆枝叶盖好,露天存放,待其发酵。几天之后,黄荆特殊的香味慢慢渗透进糯米和黄豆里,缸里也开始长出绿色的霉菌。然后把这些长满了青霉的糯米和黄豆,倒在竹簸箕上,摊好放到太阳底下暴晒。等完全晒干后,用米筛把这些青霉全部筛掉,直到表面看不到青霉后,留取备用。再将准备好的辣椒,清洗、晾干、起蒂、剁碎后放到大缸中,和上先前发酵好的糯米和黄豆,放上盐,加入从井里刚汲上来的井水和稀。搅拌好的辣椒酱,白天要放到太阳底下暴晒,晚上则要露天而放,吸日月之精华,取霜露之莹泽,经过漫长的六十天的冷热交替,辣椒的鲜辣与糯香、豆香相互渗透、发酵、水分蒸发之后,重新裹挟出一种新的鲜香,一般在寒露时分,一年中最早一批的美味豆瓣酱,才能做成。

红岩红心姜,龙南土质多为红壤黄土,适合种姜。本地姜有黄心姜、蓝心姜、红心姜之分,其中犹以红岩的红心姜为最。红心姜形如指,有着一圈一圈如指纹般的纹路。轻轻瓣开,里面的姜肉呈现红色,是天然的染色剂。可用它染糯米饭,用它煮鸡汤,不仅去腥增香,鸡汤鲜亮,还有淡淡的人参之味,具有十分滋补的作用。随着近几十年农业荒废,红岩的红心姜几乎绝迹。前几年在龙南镇的下江东还有人在房前屋后种植,2019年城市改造,把房前屋后的土地平整之后,下江东的红心姜现在也难觅其踪了。

岩背人的香——有搞头。南的香大都产自红岩村的周屋、刘屋、黄屋(这几个屋场在玉石仙岩北面,俗称岩背)。杨坊人有句歇后语:岩背人的香——有稿头。其本意就是岩背人做香,里面会放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绒毛润楠(根部俗称为槁头,把根部挖出洗净、粉碎,用来做香的原料)。同时,又因岩背人做香,从取材到制成成品,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流程细腻,是有搞头的。后来这句歇后语便引申成了岩背人的香——有(槁)搞头。制作方法为:先按香的长短规格裁好破好削好香骨梗子(即苗竹),晒干备用。接着用茶壳和槁头制作香的原料。要把油茶壳变成做香的粉,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岩背人利用从花坪坵流经打石坑的溪水,做成水轮踏堆(duai)的厂房(茅屋),再将茶壳放到里面去舂成粉末。用同样的方法,把从山上挖回来晒干的槁头舂成粉,过筛。把晒干的香骨梗用水浸湿2/3,粘上稿头粉,外层再粘上茶壳粉。这样一根根长短一样、粗细一致的香就做成了。把做好的香放在架子上晾干日晒,按数量用纸筒袋装好,就成了我们在集市上看到的香了。基于此,人们就把要费时间、精力、有一定难度的事,趣说成岩背人的香——有搞头

相关文章

关键字:红岩村,村情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