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乡镇信息公开目录>渡江镇政府>概况信息>市政府部门介绍

渡江镇竹梓村村情概况

访问量:

一、基本村情

1.村情竹梓村位于渡江镇北部,辖区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6.33亩,林地面积20962.7其中公益林面积12214.7亩,水塘面积45亩,村“两委”干部6人,共有13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楼下、上屋、下屋、龙坎、上营、下营、张屋、茶园、新屋、曾屋、上叶、流坑、斩木。全村有668户,人口1823人,主要姓氏有“钟”“蔡”“张”“肖”“利”“黄”“曾”等。

2.队伍建设“两委”干部3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钟诗宽(大专学历)、村组织委员叶旭智(中专学历)、村纪检委员张建房(初中学历)、村妇联主席兼出纳李小娥(初中学历)、会计蔡晓阳(高中学历)、村民政协管员李薇(中专学历)。

竹梓村13个小组组长分别为:楼下钟志勤、下屋钟行东、上屋钟诗安、龙坎袁七坤、上营叶传普、下营叶日浩、张屋张常忠、茶园利盛春、新屋叶胜明、曾屋钟香华、流坑钟迎春、上叶叶家良、斩木蔡美贤。

3.基层党建全村中共党员53人,其中男党员46名,女党员6名,其中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满50年党龄5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20人;35岁以下党员13人。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本村脱贫户33户,99,监测户1户1人。

5.低保户数全村共有低保3143

二、历史人文

1.红色故事

1)斩木抗日革命根据地

渡江镇竹梓村斩木小组,座落在渡江镇西偏北方向,离渡江镇政府5千米,这里地处偏僻,周围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山路崎岖难行,是个藏身谋事的好去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南游击队在这里生根发芽,逐步壮大,这里,曾是中共信南县委1937年10月至11月的驻地。早禾坪位置特殊,与安基山上、下中坪,桃江乡洒源,渡江镇丰山相邻,是游击队来往这几个地方的必经之处。当三南游击队刚进驻早禾坪进行活动时,看到那些衣着破烂的扛枪汉子,早禾坪人从最开始的抵触到发现,这支队伍的确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他们一不抓丁二不抢粮,对当地百姓也很爱护,根本不是反动派口中的“匪”。慢慢地,当地民众开始接受他们,开始接济一些生活物资给游击队,游击队也经常向他们宣传革命主张,帮助当地群众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本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三南游击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他们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战斗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他们加入党组织,充实党的基层力量。1936年,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国共趋于合作,国民党反动派对游击队的围剿也松动了些。为进一步扩大游击队力量,充实党的基层组织,中共信南县委遂决定成立地方支部。时县委领导经过调查研究,觉得早禾坪群众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便决定于6月率先建立早禾坪支部,时蔡长庚任早禾坪支部书记。除了早禾坪外,三南游击支队还经常在现渡江镇新大村丰山石坳,上下黄坑等地活动,当地群众把游击队当作亲人,经常留宿送饭,传递情报,帮助游击队购买生活物资。如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钟慈坤、钟光坤等,就是当地革命群众的先进代表。

面临抗日形势,国共趋于合作。1937年10月初,陈毅在信丰小江召见了中共信南县委书记罗世珍,传达了特委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的情况,要求中共信南县委组织游击队集中待命整编。中旬初,信南县委在虔南杨梅石(今全南县陂头镇)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陈毅在小江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指示并决定将县委机关迁龙南渡江早禾坪。中共信南县委在早禾坪办公期间,具体执行了中共信南县委在虔南杨梅石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精神,县委书记罗世珍传达了陈毅同志在信丰小江区署召见时所作的关于“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和红军游击队立即下山集结待命的指示,研究了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期间,中共信南县委还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停止了敌对行动。此后,中共信南县委组织红军三南游击支队开始下山集中整编,待命开赴抗日战争前线。后,中共信南县委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情况,将县委机关和程龙区委从早禾坪迁驻今桃江乡洒源圩,并在圩上显应坛舞台上公开挂出“中共程龙区委”招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不忘渡江境内三南游击队游击区人民作出的贡献,于1980年10月14日,将斩木大队,新化上下黄坑、石坳列为革命根据地。为表彰根据地人民的历史功绩,方便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县人民政府决定为根据地人民改善交通条件。1985年,象塘至斩木公路建成通车,后新大桥至丰山公路也建成通车。

2)早禾坪围遭遇战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三南游击队挺进龙南,在龙南县洒源、程龙、渡江靠全南边境等地建立和扩大游击区,他们袭击国民党反动派地方武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地方势力。当时,国民党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便组织“保安团”、“常备义勇队”(后改为常备自卫队),伪政府伪职人员、警察、乡丁等反动武装,疯狂地对游击队进行搜捕进剿。1936年冬初,游击队先后打击象塘社官下的土豪钟有梅和倒垅仔的土豪张运昌,这两人似惊弓之鸟均已躲避,贵重财宝也已转移。筹集活动经费未果,游击队迅速撤离到早禾坪围的大场仔休息。午饭过后,后勤队员送饭盆、茶桶回下岭屋场时,看见国民党的常备义勇队近百人,从洒源方向来到早禾坪下岭屋门口,企图堵住游击队于刘坑地带一举消灭。后勤队员当即向游击队大喊:“白匪军来了!白匪军来了!”。

游击队展开强攻。面对突发情况,敌我双方均出乎预料,游击队没想到敌人真的来了,白匪则根本没想到游击队这么快就撤回到早禾坪围。敌我双方一时都乱了阵脚。游击队员上午在刘坑扑了空,心中正窝着一团怒火,听到白狗仔来了,游击小队长郑飞龙便命令游击队员居高临下往下冲。义勇队白匪本就一群乌合之众,看见游击队冲了下来,早已吓得半死,他们很快就龟缩进下岭屋场一间靠门的炮楼里。游击队似猛虎下山继续冲向炮楼,突然间,龟缩在炮楼的白匪回过神来,连连向冲上来的游击队开枪射击,冲在最前面的游击队员温某等3人,当场英勇牺牲......

调整战术只围不攻。见强攻不行,队长郑飞龙命令游击队员迅速占领下岭屋场边上的制高点,把下岭屋场围了起来。为了减少伤亡,同时不误伤当地群众和损毁民房,游击队采取围而不打的办法。白匪被围得不敢动弹,想撤退逃跑又怕出去被游击队打死,急问群众“有没有后门”可以撤退?不久,反动武装洒源民团也从桃江洒源方向赶来为白匪义勇军助战,队长郑飞龙急令我游击队一部将其堵于一边,使洒源民团和白匪义勇军无法合兵一处。后命令游击队员从山上向下岭屋场前的空地上投手榴弹,计划逼白匪出来。白匪无胆出击,战斗进入了胶着状态......

念百姓安危以撤退。游击队考虑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避免迟则生变,最终决定趁天黑后撤退。天黑后,游击队朝安基山下中坪方向撤走。第二天,游击队派人回到早禾坪,请当地群众把3名牺牲的队员安葬在下岭屋场对面的山脚下。这场遭遇战,虽然游击队把白匪围困得走投无路、狠狠不堪,但自身也损失严重。战斗开始时,游击队未采取张开口袋,候敌进袋的关门打狗战术,而是错误地向敌冲击,使我损失了队员3名、枪2支(1枝驳壳、1枝马步枪)。新中国成立以后,3名牺牲游击队员的遗骸集中迁葬在龙南县五里山烈士墓。

2.典故传说

1)利屋定居竹梓传说

“利氏定居有传说,

施恩不图尔回报。

情真意切难推却,

传承家风恩孝全

龙南利姓有两脉。龙南利姓,很多人只知道在县城新生村有利屋,但是很少人知道渡江镇的竹梓村也有利姓人家。龙南利姓先祖利朝纲从广东南雄迁入,世代居住坊内堡(今龙南镇)新生村,而竹梓利姓先祖和新生利姓一脉相承,于民国初年从新生村利屋分迁渡江竹梓定居。

施恩不图尔回报。关于利姓人在渡江竹梓开宗定居,繁衍生息的缘由,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渡江中岭一户家境贫穷的钟姓人家的父亲去世了,其几经周折向亲友借了些银两下县城采办用于办事的物资,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那钟姓人来不及采购物资,却不慎丢失了钱袋。想到家中父亲待葬,好不容易借来的银两又没了,那钟姓人悲伤不已,当街哭泣。恰巧,新生利氏先祖赴圩路过,见有人哭泣,忠实善良的利氏先祖上前问得情况,遂生恻隐之心、怜悯之情,于是掏出随身银两全赠与他,权当做善事救济他人。丢失银两的钟姓人跪谢,问恩公姓名,利氏先祖不答,旁有认识者,告知仍新生利家人氏,那钟姓人撒泪千恩万谢拜别而去。

情真意切难推却。过了几日,那钟姓人再借了些银两、备了礼物登门拜谢利氏先祖,随便也将银两还了。利氏先祖只收下了礼物,那银两却怎么也不收。见状,那钟姓人又说他家在中岭上有一片山地,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适合建造风水,他愿意无偿赠送一块地给利姓人做风水,以作报答。利姓先祖连忙推辞,君子施恩不图报,别人家的风水宝地,哪能据为己有?那钟姓人家见恩公再三推辞,遂下跪请求。利氏先祖见那钟姓人情真意切,只好勉为其难答应。其实,利氏居住在县城,没有属于自己的山场。

    看护风水就近居。中岭,地属于渡江镇岭下村,与竹梓村毗邻。从地势上来看,中岭位于象塘片区的中腹地段,也是象塘片的最高点;从风水学角度来看,与桃江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特别,自古有“黄龙过江”的传说,属于人们所说的风水宝地。此后,新生利姓的风水坟墓就建在中岭,这样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为了保护家族的风水地,按照当时的习俗,利氏家族需要派出一个族人在此看护,于是他们在坟(风水)旁建起了简易的茅舍,方便看护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距中岭不远的竹梓村茶园,紧靠桃江、土地肥沃,当时种有大片的茶叶,有张、曾、叶、钟、黄等姓氏人家在那世居生活。那看护祖坟的利家人,经常入得茶园,与当地人喝茶聊天,相处融融。后来,利姓人家为了省却护墓的麻烦,决定在茶园附近置办田地,在那里建房定居,繁衍子孙。

传承家风恩孝全。竹梓利氏定居茶园之后,铭记利氏祖训,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感恩孝顺,耕读传家。正是基于这个古训,渡江利氏人家一直睦邻里、敬长辈、勤劳作、重诗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梓利姓先后多人考取了大学,出过教授、医生、教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

2)宝莲山上话宝莲

宝莲山位于渡江镇西偏北方向的竹梓村斩木小组边缘,离渡江镇政府5千米,山势东西走向,东与竹梓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村主任岗埂相连,西与斩木村亚公背相接,南为打听坑,北属桃江乡。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48.2米,是渡江境内最高峰。境内重峦叠嶂,林海起伏,风景如画,谷中有一小道通往山顶,谷内时而溪流潺潺,时而飞流而下,溪水清凉甘甜。传说从前此山阳光普照时,银光闪闪,乡民认为有宝,山形又似莲花,故名宝莲山。明代正德13年,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时任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的王阳明率兵平“三浰”之乱后建太平桥,作诗曰“功微不愿希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意在希望从此以后杜绝官府之横征暴敛,以免再发生undefined之事而妄开杀戳,祈求太平之愿想。

伤重茫雾跌奇谷。相传,明朝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朱底濠之乱,河赣巡抚、金都御史王守仁(王阳明)闻变,举兵勤王,平定叛乱。王阳明徒弟孙符源随师父平定朱宸濠之乱,虽成功绞杀朱宸濠,但右脚被叛军枪剑所伤。受伤的孙符源与大军失去联系,迷路进入了宝莲山。面对茫茫林海和迷天大雾,饥渴交加的孙符源痛的一阵眩晕,失脚跌落宝莲谷的溪流里。溪泉的清凉,减轻了疼痛感,孙符源坐在黑色的岩石上,看了看自己右脚伤口,内心涌起一阵苦涩感。

佚女宝莲入谷救。当日,孙符源被猎户李佚和他的女儿李宝莲救起,李家父女问明情况,便让孙符源住在家里养伤,同时也帮忙打听王阳明的消息。孙符源住了些日子,渐渐地了解到,李佚祖上家境富裕,因被小人陷害而杀了对方,为躲避仇家,带着老婆躲进宝莲山。隔年生下一女,因山而名“李宝莲”,希望和宝莲山一样,胸怀万物纯洁无瑕,宝莲刚刚一岁,夫人因病无治而近,李佚从此没有再娶,每天打猎,研究草药,抚养宝莲长大。得细心照料,孙符源的脚伤基本痊愈。

入城奈何遭无赖。转眼,深秋已至,山里的夜晚已有冬天的味道。李佚盘算着该卖些山货,备些过冬的物品。李家父女和孙符源商量,决定一起到县城一趟,随便也可打听一下师父的去处。孙符源听得,也想跟着去趟县城。县城的喧嚣让宝莲高兴不已,而危险也正一步步向宝莲靠近。一满嘴暴牙的泼皮带着十来个无赖,见宝莲生得如花似玉,恰芙蓉出水,便来个拦路调戏。

挺身而出在拳中。李佚气不过,当即想出手教训。孙符源见状,忙拦下李佚,顺手将“暴牙”一挡,“暴牙”一个趔趄,倒在五米以外。十来个无赖见“暴牙”倒地,一哄而上,手持各种器械朝孙符源杀将过来。孙符源见状,当即拉开架势,他师从王阳明,学得一身好本领,只瞬间就把那些泼皮无赖打得哭爹叫娘,“暴牙”也再挨一拳,落荒而逃。那一拳,孙符源打落了“暴牙”的二颗门牙。

发生这样的事,李家父女和孙符源没了游城兴致,也无心再打听王阳明的去处,于是赶紧置换了些物品,早早回到了宝莲山。

日久生情结姻缘。日子一天天过去,慢慢地,孙符源和李宝莲日久生情。李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看那孙符源,为人忠厚,宝莲也到出阁之时,于是孙符源入鰲为女婿。孙符源白天随李氏父女上山打猎下河摸鱼,晚上则围着炉火说过往的奇闻逸事,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来年春天,最美桃花雨时节,宝莲谷里桃花满树,落英缤纷,一片一片似翻飞的彩蝶翩翩起舞。宝莲手托落英,凝视远方,眼前的山坡上,父亲李佚和夫君孙符源正在那里开耕荒地,他们谋划着在种上一片板栗树。宝莲用手摸摸肚子里的孩子,遥想将来孩子出世后一家人的快快活活,宝莲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晴天霹雳佳人去。正在开荒种树的李佚和孙符源忽听得了宝莲的呼救声。二人丢下锄头,顺着溪水寻找宝莲,在不远处的山谷里,只见李宝莲趴在一块大石上,手里紧紧地抓着一件衣服,人已没了呼吸。而案犯,早已没了踪影。悲痛欲绝的孙符源把李宝莲葬于正开耕的板栗林。痛失爱女的李佚,也一病不起,不日而去,孙符源倍受打击,把李佚也葬在板栗林里。至今宝莲山还有几棵老板栗树,据说就是李佚和孙符源所种。

了无牵挂遁空门。孙符源失去了亲人,终日无语,回想起和宝莲一起的快乐情景,心中始终无法忘怀。他把宝莲遇害的山谷叫宝连谷,宝莲最后停留的地方叫宝莲泉,那块石头叫宝连石。他每走一个和宝莲一起走过地方,都要收拾块石头,运回一块平地上,后来,他用石头搭建了一座石磊的寺庙,以宝莲为名叫“宝莲寺”,自己改名“释迦源”。从此,释迦源白天为苦众百姓疗伤治病,夜里手敲木鱼诵经悟法......

因果有报终圆满。一日,一个年迈丑陋的老者跪在寺门前,僧人报于释迦源,释迦源出门一看,依稀记得是当日在县城欺负宝莲的“暴牙”。原来,那日宝莲被害,是“暴牙”所为,“暴牙”自感罪孽深重,惶惶不可终日,想着到宝莲寺求得李宝莲灵魂和释迦源的原谅。释迦源听得,连声“罢了罢了”。出了家的释迦源已放下心中仇恨,只是望着宝莲谷方向,闭目念念有词,那满眼的泪花,分明可以看出尘缘未了。“暴牙”朝宝莲谷深深地叩了三个响头,纵身跳下了山崖。至今,宝莲山山崖中间有块突出的石头,向着埋葬李宝莲的方向,好像一直在深深地忏悔。

据说,孙符源师父王阳明后来找到了他,孙符源怕宝莲寂寞,不愿随师父离开。王阳明爱徒心切,遂添银扩建宝莲寺。

乾隆游江南,闻知此事,特莅宝莲寺,重书“宝莲寺”匾并留《宝莲山祭》:

“茫雾跌奇谷,佚女入谷救。

修得姻缘在,山溪佳人去。

面佛善常行,圆满终涅磐

宝莲寺香火不断500年,不幸于“文革”期间,毁于山火。

3.本村乡贤

竹梓村有乡贤:叶雪平,现任龙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书峰,深圳市宝安区检察院冤假科科长;叶孟英,曾任县供销社工会主席,现经开区社会事务局主任科员;叶昌晖,曾任东坑乡、南亨乡、龙南镇、汶龙乡党委书记;钟诗胜,为香港中华医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世界华人医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残联医学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撰写2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张伟雄,现任县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钟剑锋,铭恒达精密有限公司总经理。

4.人文故事:竹梓上屋三硕士

渡江之北有上屋。远眺渡江之北,依稀可见青山重重,烟霞缈缈,峰峦叠障。巍巍群山中隐约有座石头山,叫石岗山。山脚下有个小村庄叫石岗上屋。村前,是百顷粮田,村后,是千重青山。百顷粮田,带来了五谷丰登;千重青山,成就了壮志凌云。村庄仅十几户人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夙兴夜寐,天还未亮,村庄人便都悄悄起床,生怕惊醒沉睡的太阳,扛上农具,出地劳作而去;他们克勤克俭,石岗上屋人们最懂得节俭。

勤俭重教更尊师。石岗上屋人不但勤俭,更为尊师重教。无论农事如何繁忙,上屋父母们对孩子学业永远放在第一位。他们经常与老师沟通,对老师们尊重有加。如果孩子学习上有点马虎,他们不论再忙,也会第一时间到学校请教老师,又或者晚上把老师请到家中,求教育人之方。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若是看到老师路过,他们总是会停下手中的活计迎上去,问个好,道个安,敬上一根香烟,嘘上几句寒暖。夏天的傍晚,晚饭后手摇一柄蒲扇,到村间小路散步纳凉时,倘若遇上老师也在散步,他们准会拉着老师到家中坐坐,沏上一杯淡茶,请教些许教子之道。

学风自善栋梁出。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大人们对老师的尊重,也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准时上学,听课专心,作业认真,遇到难题,勇于向老师请教。上屋的孩子们一个如此,两个如此,个个相扶;一代如此,两代如此,代代相传。六十年代钟书峰、钟诗龙,八十年代的钟斌,他们都出生在平凡的农家,家庭困苦,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唯有守着家里几亩地。但他们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投资可谓是下血本,卖米粜粮,左赊右借,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硬是把他们培养成了一个个栋梁之才。他们一个是法学家、翻译家,一个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一个是叱咤商海的骁勇战将。他们的文凭都很高,一个博士后,一个博士,一个硕士。

文明传承是精髓。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造就出多位出类拔萃,品学兼优的国之梁栋,一切源于尊师,一切归于重教。“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竹梓上屋村人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为祖国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中流砥柱。门对千顷田,家存万卷书。四海桑田春耕勤,尊师重教育人风。石岗山上,紫霞萦绕;石岗山下,荡气回肠。

低垂的夜幕中,透射出一束束闪闪烁烁的明光,那是新一代学子对人生的信念不变的追求。

三、自然景观

竹梓村地处渡江之北,依稀可见青山重重,烟霞缈缈,峰峦叠障。境内主要为山地地形,村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脐橙满山遍野,脐橙花开后,全村尽是花香。竹梓村斩木小组有一处宝莲山,位于渡江镇西偏北方向的竹梓村斩木小组边缘,离渡江镇政府5千米,山势东西走向,东与竹梓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村主任岗埂相连,西与斩木村亚公背相接,南为打听坑,北属桃江乡。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48.2米,是渡江境内最高峰。境内重峦叠嶂,林海起伏,风景如画,谷中有一小道通往山顶,谷内时而溪流潺潺,时而飞流而下,溪水清凉甘甜。传说从前此山阳光普照时,银光闪闪,乡民认为有宝,山形又似莲花,故名宝莲山。

四、经济概括

1.产业发展情况。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丰富的山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给竹梓村产业带来了大发展。竹梓村主导产业为果业,现有柑橘类种植面积约3000亩、种植户200多户,优良的品质使竹梓村果品倍受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年产柑橘类水果3000多吨,其他种类水果40多吨。

2.劳动力及户均收入情况。村民以脐橙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年轻劳动力输出严重),年人均收入4500元。   

3.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集体经济收入包括竹梓村果园山场租金,生态公益林管理费,百村创业园租金,高标准农田管理费,种粮补贴等,合计47.4万元。

五、工作特色

近年来,竹梓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事业均有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精准发展产业,创新营销方式。依托竹梓村地形上的优势,竹梓村“两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解放思想、找准路子,广泛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脐橙种植,增收致富;鼓励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产业,发展新型的产业类型,如种植桑葚13亩,年产量2万斤。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竹梓村村民利用新兴的电商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现代果业”的大数据优势,使海内外喜爱赣南脐橙的人都能品尝到正宗的赣南脐橙,从原来的企业订购向自主线上销售,约1000亩果园实现了线上自主销售,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收入水平,二是巩固集体经济,探索创收模式百村创业园的130.78平方米店面以30元/平方米的价格签订了出租合同,每月可增加收入3923元。依托村临公路沿线,有河流、土地平整的有利条件,村集体将张屋、上营、下营、楼下等八个小组的117亩耕地通过租赁的形式集中到村里,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并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或引入社会资金投资,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增收4500元。依托桃江河水清岸绿的生态优势,结合现有的脐橙产业基地,探索脐橙采摘、生态体验及农家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整合资源构建联合体,纳入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休闲农业综合合作社。以合作社为总引领,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生态庄园等休闲农业产业有序发展,打造“小组微生”新农村、新业态三是传承红色基因,创建红色名村。围绕龙南第一个党支部(早禾坪党支部)、龙南第一位女烈士(钟慈坤)、龙南第一个团组织(少共信南县委)“三个一”主题,整合上级下拨资金、渡江镇自筹资金、乡贤捐助资金,规划建设“一心(展陈核心)、两线(游步道、车道)、三区(服务配套区、教育体验区、军民鱼水区)”,引进康养民宿、客家餐饮、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等多种业态,大力推广“红色油茶”“渡江红米”“竹梓脐橙”等农产品品牌。

相关文章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