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整体推进、勇攀新高”工作要求,全力推进龙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确保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2024年上半年,龙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74亿元、同比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95亿元、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37亿元,增长4.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1.22%,列赣州市第1位;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65.38亿元,增长11.74%,列赣州市第2位;扎实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上半年龙南市场主体数量增长6.3%,新增“五上”企业37家。
2.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大力实施“6312”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工业倍增升级。1-6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6.3%,在库规上工业企业221家,今年新增入规企业22家,列赣州市第4位。锂电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产业集群名单,龙南市电子信息(印制电路板)产业集群入选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实现了龙南特色产业集群零的突破。数字经济提速发展。全省县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中国电信中部云(龙南)数据中心建成运营,赣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南电子信息分中心挂牌成立。骏亚电子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诺威科技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新增上云企业193家,深度上云企业31家。现代农业稳中提质。稳步推进1.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早稻、中稻、晚稻种植5.65万亩、2.98万亩、5.98万亩,生猪出栏增长7.5%。因地制宜布局石斛、土香猪等特色产业,扶持培育12个全产业链特色农业发展,持续打响“富硒蔬菜”“龙南山苏”“徐伯伯腊肉”等特色品牌。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有效期内富硒产品认证31个,绿色有机农产品5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建成投用赣州南部农产品交易中心。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世客盛会效应持续放大,文旅市场火爆异常。1-6月份接待游客409.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83亿元,分别增长16.73%、18.05%。安基山景区、杨村太平古镇景区分别成功创评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举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西省主会场活动、全国大学生微拍活动,不断扩大“围屋之都·山水龙城”文旅品牌知名度。
3.内外需求稳定增长。项目建设蹄疾步稳。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30个省大中型、5个省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分别达51.92%、57.03%。352个“八大行动”开工项目(事项)211个,占应开工项目数106.6%。G105龙南里仁至临塘段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动工,石门至夹湖公路改建、中心城区防洪堤提升等工程建成投用。城乡面貌不断改善。《龙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通过实施下荳行、下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实现老街焕发新机。活化利用、安全排查历史建筑分别达58处、182处。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9.788平方千米。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美丽宜居先行县”。消费市场持续向好。上半年先后举办2024江西消费促进年主题、第三届汽车节、2024江西家电换新消费季等商贸消费活动20余场,带动消费累计近8228万元,《江西龙南:构建立体式商业体系发展新格局》经验做法在中央主流平台刊登,商业发展持续提质升级。积极发展新型消费,打造功能齐全、服务高效龙南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子商务)平台,入驻的贝比途母婴用品有限公司荣获2023-2024年度赣州市级电商示范企业。
4.改革创新全面深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2023年度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考评荣获第一等次。持续推进“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开展全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改革,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实现全省首个工业项目“竣工即交证”。运用“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不见面开标系统”,电子化率、不见面开标率均达100%。全面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兑现,上半年累计兑现资金4915.03万元。争资争项成效凸显。赣州市专门出台《关于支持龙南加快建设高水平副中心城市及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意见》。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上半年龙南累计共有21个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获得资金9.3032亿元。其中,8个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资金5.5136亿元;1个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0.2150亿元;2个省基建项目资金150万元;10个增发国债项目资金3.5596亿元。招商引资全力推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聚焦5G产业链及融合应用、电子和化工新材料、锂电新能源三大产业赛道进行重点招商,今年以来总签约资金269.865亿元。龙南抓开放型经济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龙南品牌”进一步唱响。持续打好“保卫战”。上半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8.9%,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2微克,同比改善15%。严格落实“河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国考断面自来水厂和省考断面龙头滩电站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3%。持续共抓生态“大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持证矿山治理面积约320亩。承办江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进会。在市委党校成立“龙南市生态文明学院”,培训学员647人。安基山林场入选全国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林场。《芷溪谷变身“金银谷”——龙南市谱写美丽乡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新篇》《“阳明心谷”蝶变——龙南市探索废弃矿山修复助力生态价值实现》等经验做法在省级以上主流平台刊登。出台打造“四融一共”和美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将龙南打造成为“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全省排头兵,在《江西三农要情》刊发《抓牢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经验。
6.民生福祉保障有力。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坚持将财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领域,上半年,十件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6.35%,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13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81.9%。龙南安全生产考试中心暨培训中心建成投用。《“四同步”探索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防返贫监测融合机制》获民政部优秀案例。办学条件提质升级。深入推进龙师附小、龙南二中集团化办学和11个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延伸覆盖。特招线(一本)、本科线(二本)上线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赣南医科大学龙南校区、临床教学实训基地正式揭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建设,市总医院启动运行,第七人民医院建成投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