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织带是龙南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2012年5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
客家冬头帕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护额前面的两根丝带,犹如客家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引人注目。而客家冬头帕丝带其古老的制作方法,却暗藏着不少的玄机,一定得口授心传才能掌握。
客家冬头帕这一口传身授的民间手工技艺,不但对了解和探讨赣南客家迁徙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由于其穿戴方式与太平天国头巾佩戴方式十分相似,对于研究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与“三南”客家妇女服饰的关系也有着深层的意义。
客家人喜欢织带,认为“带”就是能“代代相传”,意为日后的生活“如意吉祥”、“兴旺发达”。
2011年9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到龙南视察时,观看了龙南栗园围乡土艺术团创作表演《客家织带》舞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南市关西新围,常常能看到一位身着蓝布衫、头戴冬头帕的客家妇女安静地编织客家织带。她就是赣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南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传承人廖秋华。
1965年7月,廖秋华出生在江西省龙南县龙洲社区红门楼,受母亲刘细会的影响,六七岁时便开始学习客家织带技艺。上学后,她便能用所学得文字记录口诀。课余时间,她按照母亲教的流程和口诀编织织带,并把自己织好的织带拿到市场上去卖,以贴补家用。少年时代的廖秋华已经掌握了“万”、“王”等多种织法,织出来的织带比其他人的更加精美,颇受顾客青睐。
先架线,把五颜六色的丝线固定在绠瓠子上,架成两层;然后是编织,把架好的线一端在墙壁或柱子上固定,另一端系在腰上或者绑在凳脚上。开始编织了,编织的形成靠带尺左右穿梭,上上下下,挑挑拣拣,把一根黑线或左或右变成带子的横线,织成一串文字和图案;最后是下架。把编织好的丝带取下来,把多出来的线拧成一团,打上个结,一个漂亮的织带才算完成了。这就是织带技艺。
为了传承客家织带技艺,廖秋华常常到偏远乡村收集客家织带的编织方法和工具,整理出了“朋”“亚”“中”“国”,以及竹子、蝴蝶、梅花等10余种图案和织法。她的家中保存着绠瓠子、绕线轴与杠白线小轴、纵线、织带梭、扒车、纺线车、手持排线棒等一整套工具,让她能更好地完成复杂的织法技艺。
廖秋华还热心将织带技艺传授给别人,她先后授艺于罗志红、廖美望、廖秋萍等人,并通过博览会、电视、微信平台等方式宣传普及客家织带技艺。她多次受邀进行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展演,先后参加了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江西省红土地旅游博览会、赣州市惠民周等活动。
此外,廖秋华紧跟形势、不断拓宽思路,记录下新时代特征,将织带运用到服饰、包等日用实物中,让龙南客家织带真正回到群众生活中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