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工作动态

浅谈执法记录仪的作用

来源:市交管大队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3-16 10:09:46

一、执法记录仪的主要作用
随着公安机关对“科技强警”的强调及重视,执法记录仪已成为一线民警的必配装备,在基层民警执法过程中充分发挥着“第三只眼”的角色,更好地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保护了民警的合法权益,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和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一)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交警形象。交通警察作为最深入群众的警种,将警察形象最直观地反映给群众。只有将民警路面执法纳入正规化、法制化道路,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执法记录仪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加了交警路面执勤执法的科技含量,而且记录了交警路面执法的言行举止,以最直接的方式约束民警的执法工作,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从根本上预防并遏制了执法的随意性,有效地保护了被执法者的权益,从技术层面大大推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
(二)维护执法权益,保护交警安全。执法记录仪的使用,在对民警执勤执法进行监管的同时,也为保护民警的合法权益提供直接证据。交警在日常的路面执勤执法、车辆查验中,经常会碰到不配合民警执法、与民警无理纠缠,甚至危害到执法民警人身安全的被执法者。“现场执法记录仪”的投入使用,将执法过程中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所有言行都录制下来,固定事实证据。一旦出现投诉或争议,现场事实真相就会重现,打消了交通违法者“浑水摸鱼”的饶幸幸心理。
(三)固定查纠证据,还原执法现场。执法记录仪是一款具有同步音频视频录入的便携式执法记录设备,以一个真实的、规范的、具有公信力的警务模式呈现在公众的视野范围内。当驾驶人对之前的违法行为矢口否认时,对民警给予的处罚拒不接受处罚时,对民警当时的言行不认可时,都可以让音像证据“说话”,通过回放现场真实情况,迅速还原事实真相。不仅有利于提高民警执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避免民警在查纠处违时处于被动地位。
二、使用执法记录仪存在的短板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想用。民警对执法记录仪的性认识不足,打心底里排斥使用执法记录仪。因工作中没有遭遇过被人诬陷或查纠处罚时证据不足的情形,便存了侥幸心理。只认为执法记录仪是一种负担,是对执法民警的一种变相监督,从而忽略了执法记录仪作为现场执法证据对自身的保护作用。因此,民警在执勤执法时执法记录仪的佩戴率不高。
(二)使用技巧存在缺陷,不会用。随着道路交通管理日益复杂,“科技强警”政策不断落实,执法记录仪这类科技产品逐渐成为民警执勤执法的标准配置。然而,现状确是年龄稍大的民警学习精力不足,对新兴事物掌握不好;文化水平较低的民警学习能力不够,对执法记录仪的使用不熟练。往往现场拍摄的影像资料质量较低,必要时不能满足作为证据的需求。
(三)存在侥幸心里,不常用。虽然大队有条件给一线执法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有政策强制推行民警使用执法记录仪,但是许多民警都没有将使用执法记录仪形成常态化,存在侥幸心里,能不用就不用,有的民警是没有意识到要对从查纠到处罚的全过程进行摄录;有的民警则是对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的过程进行选择性记录,一旦出现矛盾纠纷,就会出现证据不足、民警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
三、对常态使用执法记录仪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将使用机制规范化。加强思想教育,使民警充分认识到执法记录仪的使用对规范化执法和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作用,高度重视执法记录仪的使用工作,切实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让广大民警敢于在镜头面前执法,让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让民警认识到执法记录仪的使用有助于构建防腐的前期防线,建设廉洁交警队伍,提高交警公信力。
(二)强化培训督导,引导民警有效使用执法记录仪。执法记录仪能否更好地促进一线民警现场执法工作的开展,关键是民警在执勤时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该设备。因此,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加强记录仪的使用教育。从摄录站位、拍摄角度、视频下载、简易故障排除等方面详细教授民警,保证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能清晰记录画面和声音,确保摄录的视频音频资料作为证据切实可用。
(三)严格制度,规范执法记录仪使用和管理。建立严格的音像资料保管制度,为每位民警建立个人执法记录仪电子档案,实行后台统一管理和监督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对音像资料的调取查阅、存储、删除、拷贝等进行具体管理,防止音像资料被擅自删除、丢失或外泄。健全执法记录仪使用、维修、报废、管理情况的相关流程和制度,保证民警爱护执法记录仪,避免人为损坏。
(四)强化监督,纳入量化考核机制。为确保现场执法记录仪的规范使用,可建立执法记录仪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设备使用成效的评估。一是可以完善执法记录仪的使用监督细则,明确执法记录信息的采集、录入、储存、管理和应用等各项规定。二是可以将民警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的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并在各项先进评比中体现出来,激励民警争先创优。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